一、活动目标
以生态保护为核心,搭建沉浸式环保实践平台,全面唤醒孩子的环保意识,在知行合一中培育社会责任感,让他们深刻认知环境污染对地球家园、人类健康及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危害。通过系统化的环保知识学习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,锻炼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,培养团队协作精神,助力孩子从环保理念的学习者,成长为积极践行环保行动、主动传播环保知识的新时代小卫士,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。

二、活动内容
(一)环保知识学习
在明亮的教室中,一段震撼人心的动画视频徐徐展开:灰蒙蒙的城市里,高楼大厦被浓重的雾霾笼罩,人们戴着口罩艰难前行;原本清澈的河流变得污浊不堪,鱼儿翻着白肚漂浮在水面;堆满垃圾的土地上,植被枯萎凋零。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,脸上满是震惊与担忧。
随后,老师拿出色彩鲜艳的图片,结合趣味故事,详细讲解环境污染的成因与危害。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为什么天空不再湛蓝吗?” 老师的提问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。通过生动的讲解,孩子们了解到工厂排放的废气、汽车尾气等是造成空气污染的 “罪魁祸首”;而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,则让河流湖泊失去了往日的生机。
在互动环节,老师抛出 “为什么不能乱丢垃圾”“节约用水有哪些方法” 等问题,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。有的孩子说:“乱丢垃圾会让小虫子和小鸟生病。” 有的孩子分享:“洗澡水可以留下来冲厕所。” 老师结合孩子们的回答,深入浅出地讲解垃圾分类标准,用 “蓝朋友收废纸、塑料瓶,红桶专装电池等有害物” 等形象比喻,让孩子们轻松记住不同垃圾的分类;还介绍了 “用洗菜水浇花”“随手关水龙头” 等节水小妙招,让环保知识变得通俗易懂、趣味十足。

(二)垃圾分类实践
走进参与活动的家庭和学校,色彩分明的分类垃圾桶格外醒目。在家中,孩子和家长一起将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,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:“宝贝,快递盒是废纸,要放进蓝色的可回收物桶;废旧电池不能随便扔,得放进红色的有害垃圾桶里。” 在学校,老师组织孩子们开展垃圾分类小课堂,通过实物演示,让孩子们更直观地学习分类方法。
周末,孩子们化身 “环保小宣传员”,走进社区。他们拿着画笔,在卡纸上认真绘制垃圾分类海报,有的画上垃圾桶张开嘴巴 “吃” 进对应垃圾的卡通形象,有的写上 “垃圾分类,从我做起” 的醒目标语。完成海报后,孩子们勇敢地向邻居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:“叔叔阿姨,废旧灯管是有害垃圾,要单独投放哦!”
为了巩固分类技能,学校还开展了 “垃圾分类小竞赛”。模拟投放场景中,孩子们手持写有不同垃圾名称的卡片,快速跑到对应的垃圾桶前投放。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,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记忆,还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。

(三)废旧物品再利用
“变废为宝” 创意大赛启动后,孩子们热情高涨,纷纷在家中收集纸箱、塑料瓶、易拉罐等废旧物品。教室里,各种材料堆成了小山,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热烈讨论着创作计划。
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,孩子们开始动手制作。有的孩子将纸箱裁剪、粘贴,做成了多层收纳盒,还画上可爱的图案;有的孩子把塑料瓶洗净、装饰,改造成精美的花瓶,插上几支鲜花,瞬间充满生机;还有的孩子用易拉罐制作出小摆件,在上面绘制出五彩斑斓的图案。
创作过程中,老师适时引导:“大家想想,我们这样做,能减少多少垃圾?又能节约多少资源呢?” 孩子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,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双手,废旧物品也能焕发新生,从而将环保理念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。作品完成后,学校举办了展览,孩子们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创意,分享变废为宝的乐趣。

(四)户外环保行动
阳光明媚的周末,孩子们戴着鲜艳的小红帽,佩戴着手套,拿着垃圾袋,来到公园或海滩。放眼望去,草坪上散落着纸屑、包装袋,沙滩上漂浮着塑料瓶、泡沫板,与周围的美景格格不入。
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,弯腰仔细捡拾地上的垃圾。他们有的蹲在草丛边,小心翼翼地将隐藏其中的烟头、糖果纸捡进垃圾袋;有的沿着海滩奔跑,追逐被海浪冲上岸的塑料瓶。一个小时过去了,孩子们的垃圾袋渐渐鼓了起来,而公园和海滩也恢复了往日的整洁。
活动结束后,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分享清洁过程中的感受。“我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多垃圾,以后再也不乱扔东西了。”“看到干净的海滩,我特别开心!” 通过亲身体验,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垃圾对环境的破坏,进一步强化了环保意识,培养了爱护环境的责任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