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活动目标
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,带领孩子穿越千年时光,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,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。通过系统学习传统技艺、经典习俗与文化故事,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,锻炼动手实践能力,提升审美情趣。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植心间,助力传统文化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

二、活动内容
(一)传统节日体验
春节:红火年俗里的团圆密码
当腊月的寒风送来年的气息,体验营瞬间变身热闹的 “年节小院”。孩子们洗净小手,围坐在洒满金粉的桌案旁,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,握紧毛笔,一笔一划地书写春联。从 “福” 字的圆润饱满,到对仗工整的吉祥语句,墨香在宣纸上晕染开来,孩子们仿佛触摸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剪纸区更是热闹非凡,彩纸在指尖翻飞,剪刀 “沙沙” 作响,不一会儿,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、寓意吉祥的团花图案便跃然纸上。
最令人期待的当属包饺子环节。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样子,将雪白的面皮托在掌心,小心翼翼地放入馅料,再笨拙地捏出褶皱。有的饺子歪歪扭扭,有的馅料 “调皮” 地露了出来,却丝毫不减大家的热情。在包制过程中,老师讲述着春节吃饺子寓意 “更岁交子” 的故事,让孩子们明白这小小的食物承载着团圆与祈福的美好愿望。当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,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欢声笑语中满是对传统年俗的喜爱。

端午节:粽香悠悠话传承
端午时节,体验营里粽叶飘香。孩子们戴上围裙,坐在摆满糯米、红枣、五花肉的桌前,跟着包粽子能手学习包粽子的技巧。折粽叶、填馅料、扎丝线,看似简单的步骤,做起来却并不容易。有的孩子包的粽子 “身材苗条”,有的则 “圆滚滚” 站不稳,惹得大家忍俊不禁。在包粽子的同时,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屈原的故事,孩子们听得入神,眼中满是对爱国诗人的崇敬。
随后,孩子们来到 “龙舟赛道”—— 用彩色卡纸制作的迷你龙舟。他们拿起画笔,为龙舟画上鲜艳的色彩,贴上威武的龙头。老师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“旱地龙舟赛”,孩子们两人一组,钻进 “龙舟”,喊着整齐的口号向前冲刺,感受赛龙舟这项传统习俗的竞技魅力。而挂艾草、佩戴香囊等环节,更让孩子们体会到古人驱邪避瘟的智慧。

中秋节:月圆人圆诗意浓
中秋之夜,体验营被彩灯装扮得如梦如幻。孩子们围坐在 “月宫” 模型旁,跟着糕点师傅学习制作月饼。从揉面团、包馅料,到用模具压出精美的花纹,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乐趣。当香甜的月饼出炉,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月光渐亮,孩子们手持自制的灯笼,来到庭院中。老师讲述着嫦娥奔月的传说,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。随后,大家开始了 “诗词飞花令” 活动,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一句句经典诗词从孩子们口中吟出,与皎洁的月光相映成趣,让他们在诗词的海洋中感受中秋佳节的文化内涵。

(二)传统技艺学习
剪纸:指尖上的艺术绽放
剪纸课堂上,孩子们的眼睛紧紧盯着老师手中的彩纸。老师将一张红纸对折,剪刀上下翻飞,片刻间,一只活灵活现的蝴蝶便诞生了。孩子们惊叹不已,纷纷拿起剪刀尝试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他们从简单的窗花开始学起,逐渐掌握了折叠、剪裁的技巧。有的孩子剪出了绽放的花朵,有的剪出了可爱的小动物,还有的发挥创意,剪出了充满故事性的场景。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,也让他们领略到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。

陶艺:泥土里的创意之旅
走进陶艺教室,孩子们瞬间被湿润的陶泥吸引。老师先示范如何拉坯成型,双手轻轻一压、一拉,一团陶泥便变成了一个碗的雏形。孩子们跃跃欲试,坐在拉坯机前,小心翼翼地操作着。虽然一开始陶泥总是不听话地变形,但在老师的帮助下,他们逐渐掌握了技巧。有的孩子制作出了小巧的杯子,有的塑造出了造型独特的花瓶。在晾干、烧制后,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焕发出别样的光彩,成就感油然而生,也体会到了陶艺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。

三、活动总结
体验营的尾声,一场精彩纷呈的 “传统文化成果展演” 盛大开启。展厅里,孩子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:精美的剪纸作品贴满墙壁,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整齐陈列,色彩鲜艳的皮影道具栩栩如生。
舞台上,皮影戏表演拉开序幕,孩子们熟练地操纵着皮影,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;经典诵读环节,孩子们或慷慨激昂,或深情款款,用声音传递着经典的力量。家长们坐在观众席上,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。
展演结束后,还开展了亲子传统文化知识问答活动。“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?”“端午节的‘五毒’指的是哪五种动物?” 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,在一问一答中,增进了家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。这场成果展演不仅是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展示,更是传统文化在亲子互动中传承的生动体现,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。
